鄭子太極心法 CMC TaiChi
  • 首頁
  • 理念
  • 根源
  • 部落格
  • 活動通知
  • 觀摩學習
  • 推廣教學
  • 課程講義
  • 拳架箋注
  • 美好回憶
  • Untitled

​要知練法    要有系統    要能體證

鄭子太極拳老實話(下)

2/20/2020

 
敬請拳友寬宏大度的理解和接納,我用意只是想傳承鄭子太極的「真」。「說實話」不應該只做批判,提供具建設性的實話更有用!(…MORE)
​“老實話”的意涵就是“真相”和“紀實”。無論中外古今,大家心裡都要求聽“老實話”;可是“老實話”不僅不容易聽到,聽到了也不順耳!
 
3. 對練鄭子太極拳友的建議
     敬請拳友寬宏大度的理解和接納,我用意只是想傳承鄭子太極的「真」。「說實話」不應該只做批判,提供具建設性的實話更有意義!且先說一個事實,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中,具有國家級教練人數以萬計的是「太極拳總會」。這代表有廣大的太極拳友,願意循C/B/A制持續地精進拳藝。這是非常難得的自我承諾。但反躬自省在取得各級教練資格後,代表自己的功力提升了嗎?
 
將學太極拳的熱忱和願景,設定為追求比賽獎牌和以教拳為目的人畢竟是少數。據我的經驗,入寶山空手回的超逾九成。鄭宗師提出「去三病」--無恆、貪多、求速成的忠告。我則以另外的角度來看:(1)具各級教練資格的拳友,多屬總會下屬分會的會員;有固定的場地和練習時間。這社群構成的內聚力,包括溝通、交流、互動和歸屬感;形成有支持力的學習動機,這是非常難得的。(2)但以辦比賽來凝聚團體會員,是捨本逐末。C/B/A制教練培訓,也是徒具虛名。(3)因此,只有賴拳友的自覺;鄭子太極拳仍有其深度,自己仍有學習的空間。
 
野人獻曝建議可從兩種途徑著手,以精進拳藝:
     一是,重燃學習熱忱。拳練千遍,真能拳理自現嗎?鄭宗師對太極拳的最大貢獻,就是點破了楊式太極的「門徑」。鄭子太極的內涵至簡,說的是「以簡馭繁」。搞懂鄭子太極拳的系統理論,就明白功、拳、劍乃是一理,萬殊一法。不難!我就鼓勵社大同學要抱持「好玩」的心態,只有每週都有新的體會,才能持續學習的熱忱。
 
     二是可採,無師自悟。先師還曾說過一則軼聞;鄭宗師傳了一句自學的口訣:「拆開練」。其原意是,先由一式或二式的每一動,去研究,再歸納出「運而後動」的原理。拳架是運動法則(心法)的外顯,練拳要先明其理。

     鄭宗師給了我們入門的鑰匙,別再翻牆而行不由徑了!(3之3完)
https://www.cmctaichi.com/cmctrainingcenter.html

圖片

鄭子太極拳老實話(中)

2/20/2020

0 評論

 
系統理論不同於拳理或拳論!鄭子太極的系統理論(鄭宗師稱之「心法」);係以系統的觀點和方式,來描述、解釋拳架動作的原理和應用(推手/散手/器械等)的機理。(…MORE)
“老實話”的意涵就是“真相”和“紀實”。無論中外古今,大家心裡都要求聽“老實話”;可是“老實話”不僅不容易聽到,聽到了也不順耳!

2. 鄭子太極的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不同於拳理或拳論!太極系統理論(鄭宗師稱之「心法」)係以系統的觀點和方式,來描述、解釋拳架動作的原理和應用(推手/散手/器械等)的機理。“老實說”,大家在知識上要求真實,也尋求真理;但是要把太極拳抽象的理論將其系統化是有難度。具体的外形,總是可見的;而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則難以自悟。就鄭子太極拳而言,若不理傳承但憑各自解讀;因個別經驗、傳承與領悟不同,這正是肇致一本萬殊的原因。
 
     話說回來,鄭子太極拳能廣為拳友喜愛與流傳,總要正本清源其系統理論才是。鄭子太極拳的系統理論,可以分成幾部分:(一)哲理系統:陰陽、太極八卦與老莊的理氣象以演成。(二)運動系統:是人體運動的執行體系;有肌骨結構、神經和連結的生理所構成。(三)體用系統:體指其運動法則或稱之為「演算法」(Algorithm)。演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機制。演算法中的指令描述的是個運算過程,能從一個初始狀態,經過一系列有限而清晰定義的狀態,最終產生輸出並停止於一個終態。因此,可以把拳架套路(如37式)比擬作一個程序。而程序中最不可缺的就是演算法(即是體)。沒了演算法,程序是無法運行的!或換句話說,就像已知答案(某拳式的起始和終止),但是不明白其「運動法則」;就算外形擺得很相似,其實並不是鄭子太極拳。因此,完全遵循如「述口訣」十二則或「太極拳十要」等;也形成不了太極拳。這正是因為太極拳是系統性的,不是將諸多要訣機械的堆壘組合。如何佐證此說法? 鄭宗師網路發勁的影片很多,可自行比對驗證。以拳架上的攬雀尾為例,若每動無法做到勁力內蓄,是蓄而不發(可發勁的);就是沒搞清楚鄭子太極拳的「運動法則」(演算法)。故鄭宗師在《自修新法.自序》有云:「殊不知此拳之體與用,猶影之不能離乎形者。倘學而不能致用,則其所所裨於體者,且亦偽焉。」
 
     系統理論要講求次序和方法的。所謂系統化的方法,簡單說是要循「解構」,再將要素按邏輯的整合。有興趣者,可參見之前博文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口訣為例的說明https://www.cmctaichi.com/blog/1255590。直白地說,沒有「體」的鄭子太極拳,就只是空有外形罷了,還能說是鄭子太極拳嗎?(3之2待續)
https://www.cmctaichi.com/cmctrainingcenter.html
​
圖片
0 評論

鄭子太極拳老實話(上)

2/20/2020

0 評論

 
​鄭子太極的傳承源自楊家,再加上鄭宗師「發前修之密」(楊大宗師首徒陳微明說,「師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和張欽霖代師傳授的左家功法)與「自研而加粹」。師承自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實質傳承下來的內容!(…MORE)
“老實話”的意涵就是“真相”和“紀實”。無論中外古今,大家心裡都要求聽“老實話”;可是“老實話”不僅不容易聽到,聽到了也不順耳!

1.傳承
     先從鄭子太極的傳承說起。鄭宗師在「體用全書」中就直言說:「楊師澄甫以家傳絕業,未肯輕易教授,正恐傳非其人。故僅述體用之梗概,以傳乎世耳。」而在其自著的「鄭子太極十三篇」則說「罄舉所秘,筆諸於書,以廣流傳」。鄭子太極的傳承源自楊家,再加上鄭宗師「發前修之密」(楊大宗師首徒陳微明說,「師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和張欽霖代師傳授的左家功法)與「自研而加粹」。師承自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實質傳承下來的內容!
                   https://www.cmctaichi.com/2668128304.html
     只算鄭宗師遷台後和旅美期間,拜師入門的中外門徒當有上百人。其傳承的過程與方法,才是重點。鄭宗師書中也感慨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有「口授指點,殊有必要」之說。傳承的“真相”和“紀實”,要從鄭宗師傳人說起。有真誠從而學習者;有帶藝投師,以傍名號者;也有一時興趣,湊熱鬧者。先師追憶提及,鄭宗師授課並非固定進度與班別,以當時環境和條件,就算有心向學,也非如願每堂能到;更無如先師五年間日日親炙左右的。因此,宗師著重因材施教。猶憶先師當年曾問宗師,問何不教某人XX?宗師答以,還早,還早。加上當年教學體系未週全;均導致爾後傳承的差異性甚大!鄭宗師留下著作、影片傳世;甚至還教我們影片要格放,「悉心研究,…不然匆匆連看百回,終恐落於渺茫」的學習法。可是,…
 
     當年在山莊習藝,先師特重文課;就是理論(心法)。鄭宗師云以:「理論為此拳傳授心法的樞機」。理論不是指闡述拳經或拳論,而是歸納鄭子太極拳之「知其所以然」的原理與本源!然於今問道於盲者眾,多依葫蘆畫瓢;學拳架外形就算數了。設想只憑鄭子太極的拳架動作,其運動效果與體操有何區別?太極拳精華是內運的機理,而非架式!(3之1 待續)
https://www.cmctaichi.com/cmctrainingcenter.html
 

圖片
0 評論

如何理解「腰似車軸」

2/11/2020

 
許多太極拳友,對「腰似車軸」通常認為,只要以肢體的腰帶動手腳轉動。其實腰是指「內在的腰」即「重心」;而非肢體的腰!(...詳全文)
圖片
如何理解「腰似車軸」 
 
(作者  太極老圃) 
     許多太極拳友,對「腰似車軸」的認識或仍有很大的誤會。通常認為,只要以「肢體的腰」帶動手腳轉動就是了;其實不然!從字面上理解,「車軸」是穿入車轂中承受車身重量的圓柱形零件。《淮南子.齊俗》:「故通於道者如車軸,不運於己,而與轂致千里,轉無窮之原也。」「腰似車軸」的腰,其實是指「內在的腰」即「重心」;而非肢體的腰!
 理論根據:
1. 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氣如車輪,腰似車軸』。大宗師楊澄甫注釋曰: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於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腰脊為主宰也。肢體的腰哪能「左右上下旋轉」?
2.《太極拳論》說:主宰於腰。鄭曼青宗師釋曰:不獨手腳…自顛頂及踵與眼神,皆隨腰轉。腰豈能如直棍?也正因此,比對鄭宗師的拳架;就可以霍然發現虛實分清,乃源於主宰於腰的靈動。
3.王宗岳在《十三勢行功歌訣》開頭四句話:「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直言若不能控制重心,如何變轉虛實?
 
重新認識「腰」:
1.部位所在:
     氣海是人體生衛氣的竅位(非穴位),也叫下丹田;也是我們常聽到的「意守丹田」的位置。而人體重心的區域,即心下腎上,命門之前肚臍之後;其十字聯線,恰好連成一個點。放大了的原點,形成的球狀區域;即就是腰!別執著在「下丹田」這名詞上,重心不是下丹田!這球體不是具象的,而是意念的形態。但又不是虛無的想像,而是肌骨協同的中心點。猶如解幾何題目,虛線的焦點。練拳重點不在球體(重心)的大小,而貴在能否操運自如。
2. 作用:
     腰的作用,更像陀螺儀;靠著旋轉來抵抗改變平衡狀態的外力以保持中定。練拳時腰能支撐上下,靈活旋轉;才得以變換虛實。腰不但維繫著全身中正和平衡,還關係到內氣的集聚和運行。下丹田和命門乃練習太極內功的重要部位,都在泛稱的腰部附近(即腰間)。拳經云:“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3. 實踐方法
第一步,由練太極渾元樁著手。先由個人身體的知覺,體會腰(重心)與肢體的連動。
第二步,如練道家「摶氣歸元」等,強化腹式呼吸以鍛鍊聚氣於下丹田的輔助功法。
第三步,將重心的運作原則,融入拳架的練習中。自起勢的手起、手落,已為肇始的表現!
社區大學太極課程https://www.cmctaichi.com/cmctrainingcenter.html

太極拳新手入門

2/5/2020

 
多年來看學太極的拳友,半途而廢的比例超過九成;入寶山空手而回,殊為可惜!有幾個經驗談提出分享;希望對剛想學太極拳的朋友,或可當作參考。(....看全文)
圖片
​把練太極拳,當作一種養生保健的運動方式;是個好的想法。練太極拳條件至簡,不拘時間、場所、氣候、器材和友伴。且太極拳動作鬆柔,講求煉神養氣,也不拘年齡和體能條件;所以效益廣為國人所接受。
 
但是,練太極拳看似條件甚寬;仍是有講究的!多年來看學太極的拳友,半途而廢的比例超過九成;入寶山空手而回,殊為可惜!
 
有幾個經驗談,野人獻曝提出分享;希望對剛想學太極拳的朋友,或可當作參考。
  1. 釐清學習目標:若是只想有同伴,可以一起活動。公園或社區,有許多太極拳的團體,地點就近方便且大多免費。內行人,稱之「太極操」;僅活動筋骨罷了!若真想把練太極拳,作為長期養生保健的運動方式;參加社大課程是最經濟有效的途徑。
  2. 掌握幾個基本概念:(1)太極拳既是養生保健的國粹,就不是只動外形(拳架)的體操。初學者,由拳架著手仍為必經途徑;但別太在姿勢上講求細節。先學會一種套路(如37式)做框架,不要貪多;更不要逾越自己的承受限度。(2) 練拳不是練氣功,呼吸吐納順其自然;別弄虛弄玄,去追求氣。(3)別急於埋頭苦練,是要時間累積的。重在培養出習慣和興趣;並要像品茗一樣,自我體會肢體如何協同動作。
  3. 當熟悉某套路的連續動作後,就要開始講求拳架內蘊的運動法則(拳理)。有歷史傳承的門派,都有其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特色。至於是否合於自己喜好,建議先上網看看該門派宗師演示的短片;楊陳鄭吳各有不同。社大不同時段有不同門派的課程,除了時間能否配合的問題外;就屬個人偏好的抉擇了。
  4. 學拳是對自己健康的投資:是中長期而無法速成,依社大課程最快大概要四期,才能札下基礎。前兩期懵懵懂懂磨拳架,後兩期則依運動法則貫串體與用。「體」指太極拳理的本質;以鄭子太極拳為例,是修習「人階」的三級功法。「用」指實踐「運動法則」貫串其應用到拳架、推手或劍勢之中。
  5. 保持學習熱誠:學太極拳如同是培養一種長期嗜好。可以朝多樣化,學習各種門派的套路或刀劍等器械。也可以專沽一味,力求深入。不要自囿於門派之見,或以追求獎牌為目標。既是嗜好,要下功夫鑽研;多看、多學、多研究。太極拳的內蘊,不只改變動作方式(如:走路的身移步換),其拳理的內化(如:陰陽互根)也會改變了思維方式。
 
目標:不必成為一代宗師,也能享受悠遊太極的樂趣!
https://www.cmctaichi.com/cmctrainingcenter.html
 

渾元樁(預備式)

2/3/2020

 
目標: 肌肉若一,以建立陰陽合一的內力基礎。可增強上下肢肌骨筋肉的協調與統一,及培養內氣。若配合呼吸吐納之法,有助於氣血暢通,可疏通全身經絡。{看全文....}
圖片
說明:渾元,指天地自然之氣也。站樁是一種無力中求有力,不動中求微動,微動中得氣動的功法。形體肌筋協調,精神儘量收斂;雖外形沉穩(呆若木雞),但保持神意靈活。故也被稱之為立禪,不同於外家拳的練肌力。
 動作要領:
1 .中正筋抻
     中正:兩腳掌打開與肩同寬;手與肩自然下垂。展胸、鬆膝、尾閭垂地(骨盆微微前捲);頂頭懸(豎脊梁),下頜內收(頸椎後躺),脊椎伸展(腰椎、胸椎依次撐起)。肩胛帶動胸展, 鬆肩墜肘(腋下開)。
     筋抻:指手筋與腳筋初期要抻張,再逐漸體會蓄而不用拙力(不必要的肌肉不用力)。
2 .腹式呼吸
    採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橫隔膜下降,下腹膨脹;不是撐大肚子,很自然的吸氣。吐氣橫膈膜上升,肚子內縮,自然吸吐。意念將氣引至下丹田;氣由鼻吸、鼻吐。舌頂上顎,下巴略收。
3 .意守丹田
    神意與下丹田常抱,意念要專一。意守二字,就是眼光和意念合在一起;如雞孵卵,心情要愉悅。
圖片

漫談下勢

2/3/2020

 
太極拳裏的『單鞭下勢』,姿態穩重卻又充滿飄逸的動感。由「單鞭」轉換重心的沉身下落,再變換到挺身的「金雞獨立」;其動作形成動靜虛實,形意流轉的完美詮釋。{閱全文…}
圖片
     但「下勢」在拳架裡轉換時間短暫,常被囫圇帶過。鄭子太極拳「下勢」並不是仆腿身形下落,來考驗柔軟度及肌耐力。因此下勢右大腿,不可胯根低於膝,形成塌襠跌坐;左腿呈仆腿,以致使形斷而氣散。
     是故回歸練拳的要訣。「下勢」的動作,所講求的仍不外乎:分虛實、中定和能發勁等才是關鍵!有幾個自我查核的要點,提供參酌:
  1. 分虛實:「單鞭」和「下勢」的虛實分清,不僅要求重心只在一側。虛實分清是為了不雙重,常見的誤解是,為求「分虛實」全身重量只在一隻腳。拳友卻輕忽虛實轉變時,鄭宗師在此特別註明「至要至要」的「中定」!重心虛實的轉變要到位,最關鍵處就是尾閭要移在右腳上方,仍不雙重!
  2. 中定:口訣是,尾閭與夾脊得中。要求是頂頭懸、豎脊樑(一階三級)和膝以下能鬆(一階二級)。脊柱隨重心而動,頭領需有撐之勢;但不需垂直挺立,亦不可塌(柔而無意識)。
  3. 能發勁:腳腿腰能完整一氣,有賴筋能抻的身備五弓;手是第一關(一階一級)。勁蓄於身而未發,手臂手掌沒有插、刺之形。腳尖的開合,也是由脊柱(身軀)一起帶動的;沒有腳尖先動或後續合轉的多餘。
練習重點:
  1. 頂右旋帶動脊柱,胯、胸均以拮抗對拉而撐開;右腳尖向外開45度;吊手未動。
  2. 重心隨之移於右側(至要!尾閭在右腳跟的上方);左腳尖帶動項右合轉45度,左腳筋要撐。
  3. 在不雙重下(至要!兩腿不得同時用力,亦不僵於一腿),方始沉身下坐(如坐高凳)。中軸(脊柱/尾閭)運行軌跡如Nike Logo之鈎,由身右轉至左側。左手按勢隨腰先收至左襠側,指尖下垂。即為下勢。
  4. 重心再由右復回左側。運行之際,復將左腳尖外展90度。左手隨之插下,再隨勢而動,緣左腿內側向前。右吊手鬆開,隨身形而動。

漫談鄭子五十四式劍

2/2/2020

 
學習鄭子太極劍,就先要能掌握鄭子太極拳的特色與運動法則。否則五十四式劍各門各派別出,各有殊勝之處。僅是手握劍而比劃劍式,連原始十三劍式(或更多)都不加探求,要談對劍或用劍就有段距離了。{…看全文}
圖片
     學習鄭子太極劍,就先要能掌握鄭子太極拳的特色與運動法則。否則五十四式劍各門各派別出,各有殊勝之處。僅是手握劍而比劃劍式,連原始十三劍式(或更多)都不加探求,要談對劍或用劍就有段距離了
     當年在神龍山莊習劍,先師吳國忠先生屢次教劍,但又每每中途而廢。問及原因,師輒曰:看不下去;意思是我們的太極拳功夫仍不到家。後幸得翁、林兩位師兄多所指點,方才得窺門徑。
     林祖蔭師兄有句很傳神的話:練拳像散步,練劍小跑步。鄭師爺晚年很少練拳,但輕搖蒲扇散步如雞啄米。其實每一邁步,不惟蓄勁可發;且虛實轉換,圓融一氣。「不動手」的口訣容易上口,拳架上夸言鬆柔者亦眾;一到推手就又原形畢現。因此,功法上首練「鳥申」,次練「行功」(與俗稱「邁步如貓行」的太極步迥異)。以此兩功法去結合拳架,將可漸能掌握虛實分清之鑰;故云「像散步」。
     至於練劍,要求虛實轉換更靈活。還真非得依循「別程序」(鄭子十三篇第十一)的人階三級去練出來。由肩至腕、自胯至踵、自尾閭至頂,拾級而上。等到人階完成,練劍才能有鄭子的劍意。無怪乎當年師曰:看不下去。人階完成後,也才能體悟「頂頭懸」而得身法的輕靈;故云「像跑步」。
     拳友可以自行對比鄭宗師的劍勢;不要只看定式,要看出其運動法則的門道。拳、劍是一以貫之的,推手、散手亦復如是。

如何學對鄭子太極拳的淺見(下)

2/1/2020

 
​上篇提到,鄭宗師在《十三篇.別程序》中已明示鄭子太極拳運動的大綱;至於功法如何練,要循「解構」再系統化「整合」。以一階一級為例,做簡要的說明:【口訣】:曲中求直,厥形為圓。​{點擊看全文}
圖片
​【元素探討】
 (1) 手不用力(是被動的)。勁源是核心肌群,而非湧泉(多誤解根在湧泉的本意,而以腳蹬地。此即是鄭子太極入門的第一式功法「鳥申」,細節精微;另文詳說)。
 (2) 手臂的整體觀 (是弓抑或是箭?)
 (3) 手臂的根在哪?
 (4) 舒腕至中指尖 (美人手是結果,不是預作手形)
 (5) 不動手(是鬆或勁由筋)?
【功法舉例】
 (1) 手臂的根在肩胛 (說明筋骨結構與個別校正起式:不用肩)
 (2) 曲中求直:如何鬆肩墜肘以達成 (如預備式以至其他各式)
 (3) 厥形為圓:指運用旋轉肌群完成拳架中手臂的動作(如按)
 
太極拳是由於「勁整」之後,形成「上下相隨、節節貫串」,故手不亂動、也不僵滯。習見行拳之病如木偶,雙臂未以夾脊做虛實之轉換;故談不上勁整。若是初學者,無可厚非。但常見比賽的優勝選手亦然如此,這就是鄭子太極拳未學到其「真」。曾在裁判班課中指出,按規則套路評分中「勁力與協調」佔2分;嚴重不符者扣1.1~2.0。不知是積非成是,抑或不以此為必要?
 
是故僅視鄭子太極拳為眾多拳種之一,或云特色乃鬆柔;都是誤解。鄭宗師許多影片在網路上隨手可得,其內蘊的動作原理才是我們要學習的。習拳多年的拳友若仍停在口誦拳訣,但無法以複製鄭宗師動作(方法先要練對,成功率要下功夫);就可惜了鄭宗師累積四十年而「發前修之秘,與自研而加粹者;洩之無遺」的苦心!

    作者

    鄭子太極老圃

    發表時間

    十一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博文類別

    全部
    劍
    勁法
    拳
    鄭子基本功法

    Newsletter Sign Up
    Please enter your details to signup to our list
    Email already signed up
    Subscribe
    Thanks for Signing Up
    Thanks for signing up to our newsletter
    Add Another Address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理念
  • 根源
  • 部落格
  • 活動通知
  • 觀摩學習
  • 推廣教學
  • 課程講義
  • 拳架箋注
  • 美好回憶
  • 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