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架選粹
|
|
第二式:起勢之箋注
起勢是太極拳的總綱,宗師云:「行氣運身,浮沉開合,俱根於此」。一般拳友會把重點放在「手腕六變」;我個人偏向將重點放在以氣運身下的肌筋膜帶動的肌骨協同。 |
|
|
第三式(B):攬雀尾左掤之箋注
此動鄭宗師特別點醒:左右兩胯須求平正。左前膝蓋骨不可超過足尖,須與足尖成垂直。右腿膝稍屈,尾閭稍收,方得中正,可使神能貫頂。前腳七分實,如直向地栽植。後腿三分活力,向前推進。 |
|
第三式(C):攬雀尾右掤之箋注
此動坊間常見添增「腰胯轉正」之動作,不僅是為畫蛇添足;更是誤解 鄭子太極拳虛實轉換的基本動作所致。 |
|
|
第五式:攬雀尾(擠)之箋注
是左手與右腿實力相應,貫注以氣,隨腰向前推進;不是發寸勁。 |
|
第六式:攬雀尾(按)之箋注
是由腿腰胯與脊柱共構而為之;後胯是支點,尾閭與前胯為指向。藉力偶作用,移動重心;不是蹬後腿手臂前按。 |
|
第七式:單鞭之箋注
「單鞭」一式在傳統套路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腿捩轉後,重心才能有轉換。兩臂圓抹,要主宰於腰馬合一,方以腰胯帶動手臂。吊手則是基於肩胛及夾脊,左右之轉換;左右稱衡,上下榫合。 |
|
第八式:提手之箋注
關鍵處在沉肩、墬肘、腕根三者意氣相貫;如同三節棍之串連。而非手臂僵硬而用力,或僅提起手臂擺出個樣式。 |
|
第九式:靠之箋注
靠是身靠,不是肩靠。亦是捩轉而換重心;提胯上步,步隨身換。 |
|
|
第十一式:左摟膝拗步之箋注
此式是捩轉且換勁的代表拳式,每動均是蓄而後發。每動也是合於運動法則的結果。 |
|
第十二式:手揮琵琶之箋注
「手揮琵琶」是接續拗步後,採接來手;左手順勢上托。在意識上仍是捨己從人,並含有靜觀待變、以靜俟機的意思。 |
|
|
第十五式:抱虎歸山箋注
此式是向後捩轉,以產生力偶之說明。摟膝與翻掌是賴夾脊為樞紐;左右手方成合抱之意。 |
|
|
|
第十七式B:倒攆猴(左式)箋注
鄭宗師「樸學式」(講求實事求是)的表達方法,須注意拳架的內部聯繫系統及其規律性。別只看動作的外形,要明白其運動方程式。 |
|
第十八式:斜飛勢箋注
《體用全書》云以:乘勢往下沉合蓄勁。隨即將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開勁斜擊。 |
|
第十九式A:雲手(左式)箋注
雲手的外形雙手在身體前面成弧形交叉圓轉運行,連綿不斷好像行雲般流暢;意境很美,但重點不是以腰轉來帶動手!「雲手」講求中定下的虛實轉換,腰胯、丹田的變換才是關鍵! |
|
第十九式B:雲手(右式)箋注
楊澄甫宗師在《體用全書》云以:「惟變化虛實交互旋轉時,萬不可露有凹凸斷續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轉腰胯。然後可以牽動敵之根力,應手翻出。學者其細悟之!」 |
|
第廿式:單鞭下勢箋注
「下勢」並不是仆腿身形下落,來鍛鍊柔軟度及肌耐力。因此下勢右大腿,不可胯根低於膝,形成塌襠跌坐;左腿呈仆腿,以致使形斷而氣散。 |
|
第廿一式:金雞獨立箋注
此式與倒攆猴之理相同,是以腰胯帶動腿的。楊澄甫宗師云此式:提腿可用足尖踢敵腹,手隨之前進以閉(封住之意)敵之手。 |
|
第廿二式:左右分腳箋注
雖為五行腿之木形;仍是丹田與腰胯抬起腿;小腿筋連,膝不僵,方可有踢向敵脇部之作用。不是僵直的抬腿。 |
|
|
第廿四式:進步栽捶箋注
此式是追打,與搬攔捶之等打不同。捶是身的力偶作用帶動手臂。《體用全書》云以:「向敵腰間或腳脛捶去皆可,是為栽捶。」 |
|
第廿五式:玉女穿梭箋注
本式是卅七式拳架中,不惟四隅俱全;也是其中最能體現身法中「步隨身換」的奧義。勢中上手如綜下手如梭,左右手相互穿插像穿梭般巧捷,故名玉女穿梭。 |
|
第廿六式:上步七星簽注
《體用全書》云是:「手心朝外掤住」。既是內蘊掤勁,相交的七字形當不會柔弱似無骨;筋膜線間必起協同作用。 |
|
|
|
|
第卅式:十字手與合太極箋注
|
|
後記:太極拳殊可稱換骨金丹
|